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旨在提升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加速教育信息化进程。我国历来重视教师培训,对于广大教师而言,他们中的大多数对于各种先进的教育理念并不陌生,但却常常会因为对理念的可操作性与有效性等存在顾虑而不愿亲自实践。本轮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如果能够设计大量的面向应用的实践活动,无疑会对消除教师的顾虑产生影响。
设计实践活动的依据,就在于它是否有利于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是否有利于全面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是否有利于促进学习者的身心健康发展和提升学习者的学习能力水平。具体应用中,应当做到三个一致:
1 与标准相一致:《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是教育技术培训的主要依据,但如果脱离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与各科课程标准,培训就有可能会脱离实践。
2与教师的日常工作场景一致:培训中设计的大量实践活动应该和教师的常规工作结合起来,在让学员理解了教育技术的相关理论以后,还能够真正从自己的工作领域中发现其应用价值,做到学即有用,用即有效。
3培训者的言行一致:在许多培训中,常常会发现培训者讲的是一套,做的是另一套,自己的理论自己不能实践。如果培训者在培训过程中不断灌输新的教育新理念,却不能在实践中运用这种理念支持培训教学实践,不仅达不到培训效果,有时还会对培训项目的执行起到负面影响。在具体培训过程中,主讲教师应当努力探索,自我率先垂范,从实践活动中为学习者提供范例,推动培训效果的提高。
培训能否起到理想的效果,培训队伍是关键。教育部师范司在组织编写培训教材的过程中,特别强调了教材的广泛适用性。因此,教材编写者在设计活动时力图降低对培训者的能力要求,并争取使培训内容和培训过程可以学习、复制并迁移。但如何保证各层次的培训队伍能够真正体现教材编写者的意图,并达到国家启动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的目的,这对从事培训工作的广大教师也提出了许多具体要求。
教育技术不是空中楼阁,它的生命之源在教育的实践领域。教育技术培训者和学习者都应当注意强调实践性,并学会倾听和临摹。培训中的学习资源除了培训专家和教材外,还包括广大的培训同伴,他们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所形成的独特的教学方法与技巧,都可能成为培训的资源。培训者应当通过适当的活动设计,激发教师广泛合作,合理组织教师贡献并分享这些资源。
教育技术培训应当尊重教师长期教学经验,并给予巧妙的启发与引导,使其自然抛弃习惯定势,转而产生对教育技术的求知欲,而不是强制教师改变自己的习惯。只有循循善诱,让教师在实践中感悟,才有可能使教师形成自我内驱力,并进而推动学习效果的实现和教师的自我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