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要实现信息化,教师就要实现专业化,就要大力提升教师教育技术水平。
教育信息化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新教育体系,包括教育观念、教育组织、教育内容、教育模式、教育技术、教育评价、教育环境等一系列的改革和变化。《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的制定为实现我国教育信息化提供了有力保障。要实现在3年内组织全国中小学教师完成不低于50学时的培训,使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显著提高,到2007年让全国大多数教师参加国家统一组织的能力水平考试这一目标,全国各级教师培训机构肩负的担子很重。要保证顺利完成这一艰巨的任务,必须设计一套高效的实施方案。结合我中心这几年来在培训中积累的经验,特提出以校本培训为主的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方案,供同行参考。
由于我市存在两个版本的培训,全省到底用什么教材,要等统一通知,所以还不能提出完整的具体方案,这里只是一个很初浅的建议。
一、总体思路分析
校本培训模式已在我市各级学校初具规模,中心校以上学校对校本培训也有一定的经验。中心校以上学校都已配备计算机房和专职信息技术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是一项实践性非常强的能力,它要求教师亲自参与和体验。我市有5万多名中小学教师,市培训中心和电教馆是不可能在3年内对教师进行一一培训的。若还是沿用以前的培训模式:以各县教育局或进修校为单位培训县级培训员,然后再由教育局或进修校的培训员对各县教师进行培训,则存在三个方面的弊端:一方面由于是全员培训,县级培训任务量非常大,质量常常得不到保证,以前的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就是很好的说明;另一方面由于市级培训中心只负责县级培训员培训,最多四、五期就完成了培训任务,之后由于不再对教师进行这方面的培训,监管力度会逐渐减小,很容易使本次培训虎头蛇尾,达不到预期目标;第三方面,由于培训学时不低于50学时,教师得花比较长的时间来参与培训,集中培训对课堂教学影响比较大,也会大大增加教师的经济负担,很多教师对以前的信息技术培训就颇有微词。基于以上原因,以校本培训模式为主体的思路来完成此次培训,是有可行性的。
二、校本培训模式下的若干问题(仅以小学为例)
(一)时间安排:
第一步:宣传动员、了解各中心校机房配备、骨干教师及信息技术力量状况。
第二步:培训市级主讲教师(由各县教育局抽调人员及一线经验丰富的学科教师组成,具体人数由所要培训的县级培训员总数决定,每个班由10名主讲教师分模块授课,共一期)。
第三步:市级主讲教师集体备课(由国家级主讲教师督查市级主讲教师的集体备课情况)。
第四步:培训中心校主讲教师(全市有323所中心校,每所学校培训5名主讲教师,共计1615名,每期90人,共18期,每期七天)。
第五步:中心校主讲教师集体备课(以中心校为单位,先完成主讲教师培训的中心校先备课,由市级主讲教师督查中心校主讲教师的集体备课情况)。
第六步:中心校主讲教师以校本培训模式对村小、基点校教师实施全员培训(主讲教师先完成集体备课的中心校先开展,若干期)。
中心校主讲教师每期七天,连续培训。中心校利用假期、周末开展样本培训,有效培训期限不少于七天。
(二) 主教教师的条件:
⑴信息技术基础扎实(电教馆、技装所的同志、信息技术教师)。
⑵学科教育功底深厚(优秀骨干教师)。
⑶一线培训经验丰富(进修校、教研室的同志)。
⑷考核不合格不能担任主讲教师。
(三)参培者的条件:
⑴有信息技术等级证书(或英特尔未来教育培训证书)。
⑵有新课程上岗培训合格证书(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
⑶有教师资格证书(或教育学、心理学考试合格)。
⑷有身份证。
⑸四证不全者,不能报名参加培训。
(四)关于考试时间及收费:
与自考时间分开,建议将教育技术考试时间定为2、5、8、11月。原则上村小一级教师的培训费用不得高于100元,中心校教师的培训费可以稍高一点。